从牵挂“猫孩子”到安享新生活,椿萱茂为丁奶奶重建幸福秩序

2025年11月12日 椿萱茂故事
字体大小 A A+

在椿萱茂(北京双桥)老年公寓,总能看到丁丽娟奶奶提着猫粮的身影。这位精神矍铄的大学教授,如今是院里猫咪们最依赖的“大家长”。

然而,数月前的她,却因无人理解她牵挂的“猫孩子”,在与保姆的争执和家人的担忧中陷入困境。转机,发生在刘美华走进她生活的那一天。一段关于理解、专业与生命重塑的故事,由此悄然开始。


刘美华荣获2025年朝阳区“优秀护理员”荣誉颁奖现场




当丁奶奶的家人带着她来到椿萱茂时,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


因子女长期在国外,独居的丁奶奶将全部情感寄托在了喂养流浪猫上。然而,受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她常因“猫粮被偷”“猫被虐待”等误解与保姆爆发冲突,短短几个月内更换了数位保姆。原本与她一同喂猫的老伙伴也因故退出,家人愈发担心认知下降的她会因独自外出喂猫而走失或发生意外。


这些困境,让远在国外的子女既心疼又无助。


面对这一棘手情况,椿萱茂(北京双桥)老年公寓的介入展现出高效与专业——从初次见到丁奶奶,到成功接她入住公寓,仅用了不到一天时间。


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刘美华读懂了丁奶奶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

在零散的沟通中,刘美华敏锐地捕捉到几个关键信息:丁奶奶虽说不清自己的年龄和住址,却清晰地记得那十几只流浪猫和它们的喂食时间——那是她对抗孤独、寄托情感的整个世界。而她反复强调的“保姆偷猫粮”,并非无理取闹,而是认知障碍带来的不安全感与领地意识的表现。

基于这些洞察,并结合丁奶奶作为退休教师的身份背景,刘美华没有试图说服或纠正她,而是进行了一场巧妙的“沟通翻译”。

她没有否定奶奶的担忧,也没有生硬地强调“小区禁止喂猫”的规定,而是将问题转化为一个共同寻找解决方案的机会:“奶奶,咱们可以把猫孩子们接到椿萱茂附近照顾,这样既不扰民,您也能天天见到它们,您看这样行不行?”

这句充满尊重与共情的话,一下子说到了奶奶的心坎里。再加上公寓承诺猫粮由她亲自保管、生活不受他人干扰,丁奶奶终于放下了心防,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决定在这个新家安顿下来。


对丁奶奶的照护而言,顺利入住只是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帮助她在这里建立起一个有意义、有节奏的新生活。


一份专属于她的“工作清单”应运而生。


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3点,丁奶奶都会准时出现在公寓的两个猫粮投放点,履行她“猫孩子大家长”的神圣职责。这份责任,不仅是一种任务,更是一种认可,让她在熟悉的劳作中重获对生活的掌控感与价值感。

这份投入,甚至风雨无阻。刘美华回忆道:“有一次下大雨,地面泥泞,我们劝她等雨小些再去。但她非常坚持,担心猫孩子们会挨饿。”于是,刘美华便撑着伞,陪着丁奶奶一步步淌过积水,完成了当天的喂养。这种完全的尊重与支持,让丁奶奶感到自己的情感和意愿被真正看见和重视。

她的房间一角,也成了这份职责的延伸:成袋的猫粮旁,总有一小堆被她精心挑选、按营养配比分好的猫粮颗粒。“这个颗粒小,适合小一点的猫吃。”她一边分拣一边说。这份旁人眼中或许琐碎的工作,于她而言,却是爱与责任的细微体现。

除了照顾“猫孩子”,丁奶奶还主动承担了喂养公寓公区鱼儿的任务。在这份“楼上楼下”的忙碌中,她的步态稳定性和心肺功能得到了自然锻炼,步履轻快得让人忘记她已年过八旬。


与此同时,专业的健康管理也在同步进行。作为高血压长辈,照护团队每周为她进行两次血压监测,并严格执行用药管理。令人欣慰的是,自从生活变得规律、充实,情绪日益平稳后,丁奶奶的血压也日趋稳定,慢病管理步入了良性轨道。

回顾丁奶奶的转变,刘美华道出了照护的核心:“对于认知障碍的长辈,他们要的不只是生活上的照料,更是情感的投入与生命的价值。我们不是要去纠正她的世界,而是要走进她的世界,用她的逻辑,帮助她重建安宁与快乐。”


在椿萱茂,丁奶奶找回了熟悉的角色——一个被需要的照顾者。她的生活被责任、爱好和规律填满,而这正是专业照护为她点亮的那盏灯,温暖、明亮,且充满尊严。

两个月过去,丁奶奶的改变清晰可见。


她的脸上多了发自内心的笑容,不再焦虑地寻找回家的路;生活变得极度规律,每晚八点便能自然入睡。更令人欣慰的是,她的认知与表达能力也有了改善,从最初说不清自己的姓名年龄,到现在已能进行顺畅的日常交流。


在椿萱茂,她不仅安顿了下来,更重新找到了生活的节奏与生命的绽放。

从家庭的困境到公寓的新生,丁奶奶的故事印证了:专业的失智照护,不止是日常生活的打理,更是一场用理解破冰、用专业重建的暖心旅程。它守护的不仅是长辈的健康,更是他们生命中沉淀的热爱、不容磨灭的价值与至高无上的尊严。


在椿萱茂,我们深信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深深理解。我们每一天所做的,正是为了见证并守护这份生命的美好绽放。


返回新闻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