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深夜敲下1800字:看椿萱茂如何让阿尔茨海默病姐姐“忘了回家”

2025年07月10日 椿萱茂故事
字体大小 A A+

深夜10点,椿萱茂在住长辈家属一个字一个字地在手机上敲下这封长达1800字的感谢信。信中写道:“大姐见到我们时居然不愿跟我们走,完全融入了椿萱茂的养老生活中……”这位让家属“既欣慰又意外”的长辈,正是椿萱茂(北京百望山)老年公寓的在住长辈刘永红。从抗拒入住到把公寓当成家,从情绪失控到每天参与活动笑容满面——这9个月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身份认同,闹着回家”到“不愿离开”


71岁的刘永红老师曾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模范人物——作为北京市宣武区马连道二小党委委员,她荣获过“五七干校优秀党员”“上地地区五好家庭”等称号,更是家中五兄妹中的顶梁柱,始终是弟弟妹妹们心中的榜样。然而命运的转折始于2017年:老伴的离世成为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随后四年间接连失去四位至亲的沉重打击,让这位曾经坚韧果敢的“大家姐”逐渐被阿尔茨海默病的阴霾笼罩。



2024年9月12日清晨,一通紧急电话打破了平静——刘老师突然晕倒后情绪崩溃,面色苍白地挣扎着要冲出家门。送医检查后,她仍固执地坚持要回到那个早已不适合独居的家中。“除了家,她拒绝接受任何地方”,家属回忆时声音仍带着颤抖。就在这个家庭陷入绝境的时刻,椿萱茂(北京百望山)老年公寓的专业团队及时介入,用科学而人性化的失智照护方案,为刘老师点亮了生活的新希望。


了解到刘老师曾是一名人民教师,椿萱茂(北京百望山)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根据家属提供的履历资料,特别制定了“职业认同疗法”——通过强化长辈最珍视的社会角色来建立信任关系。在首次接触时,工作人员便自然地以“刘老师”尊称,并主动请教教学经验,巧妙唤醒她的职业记忆。当注意到刘老师对教育话题特别关注时,工作人员顺势引入更多聊天内容。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互动既尊重了长辈的职业认同,又让刘老师在新社交环境中重新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觉,自然而然地缓解了长辈的抵触情绪。


谁也没想到这个方案竟如此奏效——刘老师不仅与工作人员沟通愉快,更在当天就顺利入住椿萱茂(北京百望山)老年公寓,当晚便安顿下来。这个出乎意料的顺利转变,连朝夕相处的家属都感到难以置信。

 


“爱的谎言”与专业守护破冰


王巧林作为刘老师入住后的照护人员,用专业与爱心赢得了家属的高度认可。

 

家属在感谢信中动情地写道:“巧林就像大姐的亲人一样”,并特别强调:“大姐每天最灿烂的笑容,都是在见到巧林时自然绽放的。”这些真挚的反馈,生动展现了椿萱茂“不是家人,胜似家人”的专业照护理念。



1)应对情绪反复的“沟通密码”

在照护长辈的过程中,面对刘老师时而焦虑、时而重复的言行表现,椿萱茂(北京百望山)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王巧林始终保持着温暖的微笑和专业的耐心。她深刻理解,稳定长辈情绪不仅需要专业的照护技巧,更需要真诚的情感连接——当刘老师表达困难时,她总是耐心倾听不打断;当长辈反复询问相同问题时,她能巧妙地用新话题自然引导;当出现情绪波动时,她善用非语言沟通技巧,一个温柔的拥抱或坚定的握手往往比言语更有效。


刘老师入住椿萱茂九个月来的转变,生动诠释了“不纠正、不争论、用爱接纳”这一认同照护的力量。从最初的抗拒排斥到如今展露灿烂笑容,从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到把护理员王巧林当作最信赖的“亲人”,这一蜕变过程正是专业照护价值的完美体现。家属感慨道:“照顾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是会被拖垮的,我们亲身体会过,就连我们亲姐妹有时都难免失去耐心。但巧林却能用她的专业和微笑,化解每一次危机。”这样的改变,正是椿萱茂同理心照护理念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专业养老机构区别于家庭照护的核心价值所在。


2)“判若两人”的照护细节

入住椿萱茂后,在专业团队的个性化照护下,刘老师的生活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

 

椿萱茂首先对刘老师进行了全面评估,包括认知能力、情绪状态、生活习惯等,制定个性化的照护计划。通过怀旧疗法(如翻看老照片、讲述旧时故事)帮助刘老师缓解焦虑,增强情感连接。


家属感动地说:“我们熟悉的那个爱说爱笑的姐姐,正在一点一点回来。”


每天清晨,王巧林都会准时在固定时间陪伴刘老师起床用餐,并精心安排一系列适合她的活动:带着她参与益智游戏锻炼认知能力,陪着她练习书法陶冶性情,或是伴着音乐做早操、跳扇子舞活动筋骨。规律而充实的日程安排,不仅帮助刘老师建立了健康的生活作息,更有效缓解了因作息混乱导致的焦虑情绪,让她的精神状态日渐安稳。


在专业照护细节上,团队特别关注长辈的饮水需求。考虑到长辈口渴感知能力下降,王巧林会定时为刘老师补充水分,严格控制水温在40℃以下,避免因温度不适引发抗拒。更贴心的是,照护人员会在水杯中放入水果切片,既增添了饮水的趣味性,又能帮助刘老师轻松辨认自己的水杯,确保每日水分摄入充足。这些细致入微的照护措施,正是椿萱茂专业服务的生动体现。


3)用真心换真心

春节前后,刘老师的状态突然出现明显退步——不愿出屋、拒绝进食。后来才得知,原来是因为照护人员王巧林突发胆囊炎胆管阻塞,住院接受手术。见不到最信赖的王巧林,刘老师开始出现严重的情绪波动。

 

王巧林得知刘老师的情况后,不顾术后需要休养,毅然返回工作岗位。令人欣慰的是,刘老师的状态很快有了明显好转。家属回忆道:“有天中午我们去探望大姐,整个楼道静悄悄的,突然听到一个房间里传来温柔的声音‘睡觉啊,好好睡。’那是巧林的声音,她不知道我们来了,这就是她最真实的工作状态。”


看到王巧林憔悴苍白的脸色,家属既感动又心疼:“我们既希望她多照顾大姐,又怕她累坏了,心里矛盾极了。大姐真的离不开巧林。”同时,家属也表达了对整个护理团队的敬意:“其他照护人员也都很好,但巧林陪伴的时间最长。这些年轻的护理人员,把青春献给陌生的老人,面对精神不稳的病患,不仅付出体力,更付出了热情和耐心。我们由衷钦佩他们的勇气,也特别感谢椿萱茂培养出这样的专业人才。”

 

当被问及为何坚持带病返岗时,王巧林用最朴实的话道出了照护的真谛:“刘老师看不见我,会以为家里人不要她了。我得让她知道,这里也是家。”这简单的一句话,不仅是她对工作的坚守,更是为失智长辈重建安全感的关键。在椿萱茂,正是这样温暖的陪伴,让这里真正成为了长辈们的第二个家。


家属还在感谢信的信末写道:“曾经羡慕国外的养老机构,如今椿萱茂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养老的希望。”这封感谢信的结语,恰恰印证了中国养老服务的质变。

 

9个月的陪伴,是专业与爱心共同书写的答案。椿萱茂用专业失智照护服务,不仅实现了“让长辈忘了回家”的照护奇迹,更为中国家庭提供了值得信赖的专业选择。当刘老师的故事从个案成为范式,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养老行业从“基础照护”向“专业照护”跨越的里程碑。这1800字背后,是专业力量对生命尊严的守护,也是中国养老给出的温暖答案。



返回新闻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