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居海外,父母养老问题怎么破?

2021年03月23日 品牌故事
字体大小 A A+

时下,很多长辈的孩子都在国外定居生活。对于孩子们而言,不能“全时”陪伴父母,更怕出现一些紧急情况,插上翅膀也飞不过来。

此时的相隔两地,远远没有我们说的,“一张机票,这边是父母,那边是温哥华”那般的潇洒。养老问题,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现实。


PART 1

日常里,做儿女的“替身”

椿萱茂(北京青塔)老年公寓,有一对老夫妻,95岁的金忠煜爷爷,和93岁的朱亚芳奶奶。两位长辈均为中国人民大学退休教授,三个孩子,都已经定居美国。

2016年5月因为爷爷在家不慎跌倒,右股骨颈骨折。为了照顾爷爷,儿女们回国呆了一个月便因为工作不得不飞回大洋彼岸。而这边,青塔老年公寓的医护人员则开始了日常细细密密的陪伴和照护。

三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原先卧床的爷爷可以坐上轮椅遛弯了;半年后,可以使用助行器走路,日常起居基本可以自理。现在,爷爷甚至还可以玩电脑、看电视、下棋。


金爷爷在护理员的陪伴下下棋


从那时开始,爷爷奶奶内心并没有把这里当成一个养老公寓,而是家。用奶奶的话说,这里就是我俩的依靠。面对长辈的信赖和倚重,年轻人则带着爷爷奶奶把日子过成了诗。

2019年,夫妻俩结婚66周年,很巧的是,结婚纪念日是2月9日,两个人的生日也是2月9日。那天,公寓里给老两口拍了婚纱照,在房间里贴上喜字,过了一个久违的结婚纪念日。直到今天,奶奶还把婚纱照挂在自己的房间。


老两口结婚66周年纪念照


除了小惊喜,细心的工作人员还发现:一到节假日,爷爷奶奶就会选择很少出房间。看着人家热热闹闹的样子,内心的孤独瞬时倍增。

外边的世界越热闹,内心就越孤单、越寂寞。这种无助,是心里空荡荡的喧哗。

为了安慰爷爷奶奶,公寓特意地为二老做一桌饭,院长、经理会陪着他俩吃饭。

生活大致平静,内心总有波澜——做儿女的“替身”,不仅仅是日常的照护、陪伴,更是走到长辈心里,懂他们不轻易说出的秘密,给予更多“亲情”的回应。


PART 2

每一次就医,都是一次大考

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以前,子女们每年回来一个月,住在人民大学的老房子里,也就是青塔和人大之间来回跑。疫情后,回国的路更是阻力重重。

爷爷和奶奶属于不太会去表达感情的长辈,虽然理解,其实内心还是希望孩子们能回来陪着自己。但是,一周一次和子女们的微信沟通,在很多现实问题面前显得很苍白。

一次,奶奶去医院就医,医生询问:谁是家属?奶奶抬起头看看主管说:“我就说自己没有家属吧?”随行的工作人员李林对医生说:“我是家属”。这一句话让奶奶红了眼圈。

最近,爷爷开始出现肚子疼的现象,就医检查发现是输尿管结石,需要插管甚至手术。护理员一天在医院和公寓之间来回跑了四次,一边和奶奶沟通,一边联系远在美国的孩子们。但是和美国的电话总是打不通,只能靠微信断断续续地联系。奶奶心里一紧,就把很多签字和决定权,交给了李林。

这个签字权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从那天起,她就在不停地打电话,奶奶、院长、健康服务部经理、医生...每一个决定都事关爷爷的安危。直到现在,她的心还是吊在嗓子眼,等待着爷爷的手术。

事实上,公寓里子女在国外的不在少数,孩子移居国外,那就意味着,子女和父母辈,总有一代,是要割裂的。

养老机构作为桥梁,不仅要担得起责任,更要填补父母心中丢失的那份温暖。

人生的丰盈和无奈总是相伴相生。在新的时代语境里求索养老的新意,也是一代人的必然。选择养老机构,对于海外的儿女们而言无疑是选择了四重保障。


Q1:海外子女与父母沟通不及时?

在椿萱茂,每一位长辈都有专属的家属联络群,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将长辈的活动情况、餐食情况、身体状况等发送至家属群内,家属可随时随地看到长辈的日常情况。


Q2:长辈发生突发状况怎么办?

无论是公寓还是社区,都有24小时医护人员。在长辈发生突发状况时,一方面紧急救护,另一方面抓住黄金救治期,借助绿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将长辈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Q3:日常拿药就医问题怎么办?

长辈因为慢性病,时常需要去医院拿药看病,考虑到长辈行动不便,工作人员可陪同长辈就医、拿药,或代长辈拿药。


Q4:无论何时,让长辈心里有依靠

子女常年定居国外,长辈们不免孤独甚至无助。在椿萱茂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对于这类长辈要给予更多关注和关照。无论是乐享活动还是日常相处,尽可能满足长辈一切需求。兑现家的承诺。



返回新闻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