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我理解的中国式养老

2020年08月21日 新闻资讯
字体大小 A A+

中国老人有多少愿意并能够机构养老?

中国的社区和欧美国家的社区有什么不同?

城镇化构成中,城市老社区和新兴社区有什么不同?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市和农村养老医疗如何融合?

中国的人口规模和聚居程度,会有何影响?

 

8月21日,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和远洋椿萱茂联合举办的“中国式养老”主题研讨活动在北京顺义区椿萱茂·和园体验中心召开。在谈到中国式养老话题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连用五个反问句开场。

 


中国式养老不要简单学国外

 

 “我个人认为中国式养老不能简单学习国外。诚然作为先行进入老龄化的发达国家,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也有很多教训需要我们避免。” 李玲教授举例表示,在美国,养老花掉政府财政支出的近50%,很多欧洲国家的养老也基本都是政府买单,这些模式使得老龄化变成一个巨大的成本,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在李玲教授看来,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经验有其前提条件,参考时必须考虑适用的基础。“中国下一步要走的路,是要创新符合中国人生活习惯的养老模式。我们要吸取国外的经验,但更多是要用中国式的办法来解决老龄化问题。”

 

开发二次人口红利,充分“用老”

 

“我们要把老人变成宝贝,而不是社会的巨大负担。“李玲教授表示,新时期首先需要对老人重新定义,开发二次人口红利。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对全球人体素质和平均寿命进行测定,对年龄的划分标准作出了新的规定,即: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的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根据这个最新的划分,中老年人依然是维持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们要‘用好’老人。”李玲教授举例称,教育部、财政部从2018年开始实施银龄讲学计划,3年招募万名退休教师到农村讲学,获得良好反响。“我们可以同样去推广银龄医生、银龄科学家、工程师、社工、创业者等等。老龄化尽管是对社会的一个挑战,但是把老人‘用好’会是我们未来社会的财富。”

 

医养结合应该是养为主医为辅

 

“我们现在大力发展医养结合,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养为主,医为辅。中国式的养老,在医疗服务上除了疾病的救治,很重要的还有慢病的管理和康复、护理、关怀。”

 

李玲教授认为除了医疗服务外,保键非常重要。“中国有14亿人口,养老仍以家庭和社区照料为主,因此,应该推广好中国的健康养生文化。大家早晚去看看广场上跳舞、舞剑、打太极的中老年人,我们已经探索出有效的中国式养老。另外,在中国的养老养生中,还应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的作用。”

 

打造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

 

“我们今天讲养老,不仅仅是应对现在的老人,如果每个人从现在开始维护好自己的健康,老了也可以完全自理,老龄化就会变成我们的财富而不是成本。所以,未来中国要打造的是一个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

 

在李玲教授看来,这次新冠疫情中国取得巨大成效,也是得益于从2016年开始,健康中国就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中国战略里提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涉及的就远远不只是医疗、治病,而是防范于未然、减少得病的危险因素。”

 

李玲教授以医改做得较好的福建省尤溪县为例,尤溪县以县医院为龙头,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形成一个健康共同体并推行了公立医院工资总额制。“越是减少疾病,医院越能结余更多收入。在新的机制下,医生深入社区家庭,推动公卫生和健康管理的防治,特别是把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好,可以节省下大量医疗费用。所以,我去考察时能看到尤溪县的老年人生活非常幸福。”

 

李玲教授最后用四个词概括她眼中的中国式养老:老有所为、带病延年、修身养性、无疾而终。“未来我们一定能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并为世界提供中国式养老范本。”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作者:李欣



返回新闻列表